朱永春教授1982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在爷爷朱光潜的教导下,朱家逐渐形成了“别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的良好家风,这使得朱永春教授此后的建筑史领域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遵老老实实上好课的家训,主讲的“理论力学”等课程获得好评。那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恢复不久,“外国建筑史”、“建筑美学”课程缺少老师,朱永春就接受了这两门课程。为了教好课,朱永春开始了建筑史、建筑美学研究。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们围绕着朱教授的阅读、治学等方面展开,朱永春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亲都曾是安徽大学的老师,父亲教外国文学史、母亲教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是朱永春最早的启蒙老师。朱永春教授自幼便在家学中受到文、史、哲的熏陶,大学接受了严谨的工程教育。在后来的教书过程中,朱永春教授先后主讲过“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中国建筑史”、“外古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建筑美学”,以及研究生的“现代建筑理论”、“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营造法式”等近20门课程,均深受广大师生们的好评。获得福建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最令朱永春教授欣慰的是如今桃李满天下,他的很多学生都颇有成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着积极的贡献。采访中还有个小插曲,我们提问老师对于三坊七巷里的福建民居在建筑学 角度上有没有什么看法,朱老师非常专业的解答,他认为要看的话去看华林寺大殿,那才是福建最拿的出手的建筑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