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福州大学嘉锡讲坛有幸邀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老师携作品《主角》做客第541期节目。
此次讲座采用对谈形式,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福州闽剧院院长林颖对话陈彦老师,在问答中走进《主角》的世界,感受文学与戏剧碰撞而迸发出的别样花火。
《主角》一书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及其与秦腔大历史之间的复杂关联。“长篇小说是历史缩影,是时代风貌的展现。”陈彦老师回顾忆秦娥个人的成长,从深山里放羊的孩子成长到秦腔的金皇后,场景从乡村、县城,市一级,省一级,京城,最后到美国百老汇,涉及到的生活面宽泛,借小说人物的成长描绘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同时也是对社会进程的深刻思考。
“是什么激发了您的创作冲动,写出《主角》这本巨作?”陈彦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文学梦想、长期的创作以及长达25年的工作经历,并坦言“《主角》融入了自己50多年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原型,但每个人物都有我的缩影。正是生活的积累和青年时的文学梦想,激励着自己不断地创作。”
谈到书名为何从《花旦》变化为《主角》,陈彦老师表示,花旦是一个行当,而主角具有巨大的隐喻。“主角和配角的斗争永远存在。”《主角》中的忆秦娥之所以能成为“秦腔皇后”,就在于她柔而刚强,在于她懂得团队合作,陈彦老师又选取《西游记》中的唐僧生动地阐述这一观点,并寄语福大学子“做好生活中的主角和配角。”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主角》中穿插着众多的陕西方言,他同大家分享了语言训练的技巧,语言是需要训练的,多看、多写是很好的手段,也需要大量的书本阅读和生活阅读,注重民间田野的调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鼓励同学们要多阅读,“打开窗口,看社会宽阔的河流”。
在提问环节,他热情地回答同学们的疑问,提倡同学们在关注手机电脑电影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戏剧,多走进剧场看“戏”,亲近这些“活化石”,感悟戏曲的魅力,并鼓励同学们从自身出发,试着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剧本。
来自物理与信息工程的陈玲听完讲座后感触颇深,她说:“之前的我认为文学和戏剧是分开的。而这场讲座改变了我的看法,并且引起了我对戏剧的兴趣,让我有想要走近戏剧的冲动。同时,这次讲座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同时,嘉锡讲坛也会继续带着文学阅读的初心,砥砺前行。
文字:陈娟娟 纪淑娟
图片:高迪晗 吴钦堂